“白鹭村”跨越半个世纪的“人鸟情缘”
来源: 马鞍山日报 时间2024-08-29
一马平川的圩田上,竟有一片大大的水杉林。抬眼望去,成群的白鹭或翩翩起舞或觅食栖息。日前,记者在被誉为“白鹭村”的当涂县黄池镇福光村,见到了这幅灵动的万鸟嬉戏图。
“白鹭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今年73岁的周长生是村民公认的“义务护鸟员”,多年来,不仅自己爱鸟护鸟,还经常向村民宣传鸟类知识,遇到受伤的鸟类也会及时出手救助。周长生介绍,除了数万只白鹭,这里还栖息着山雀、麻雀、喜鹊、黄莺、野鸡等百余种鸟类,说是“鸟类天堂”一点也不为过。
白鹭是对环境最为挑剔的候鸟之一,素有大自然的“生态检验师”之称。白鹭为什么对福光村情有独钟呢?这还要从55年前说起。
因为地处一马平川的圩区,福光村本无成片的水杉林。1969年初,农、牧、副、渔发展良好的福光村决定补上林业这块短板,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。除了在村主干道两旁栽上水杉木,还在梅庄垾建起了以50亩杉木林为主的村办林场,这便是万鸟唱鸣的“白鹭园”。
眼前的“白鹭园”,三面环水,人为干扰少,周边又有大面积的鱼塘,为鸟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休憩和觅食环境,成为许多鸟类的掩蔽场所、夜宿地和繁殖地。尤其是白鹭,选择筑巢前一般考虑三个条件:茂密的植被、稳定的水源地、丰富的食物。一旦发现空气质量不好或水体受到污染,就会离开。在宜居的环境里,鹭类繁殖非???,每次能繁殖出5-7只小鸟。数以万计的白鹭在黄池镇福光村“落脚扎根”,可见这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民极高的护鸟意识密不可分。
“育林55年来,林场也遇到过几次存亡考验。”福光村党总支书记王征华说,因为当地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,有人提出来,这么多亩田地搞林场养白鹭是在浪费土地,不如搞水产养殖。但几届村“两委”都坚持认为,好的生态环境是花钱买不来的,始终没有松这个口。
村民们也从优良的生态环境中受益。周长生说,白鹭以虫为食,农作物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,种出的稻子、蔬菜、葡萄和西瓜等农产品还能卖出好价钱。村里也积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,以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发展绿色高效农业。去年福光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58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3.7万余元,多年来始终走在全县前列。
“如今,村民们护林护鸟的自觉性更强了,村里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组建了义务护鸟志愿服务队伍,有20多名村民踊跃参加。”记者随着志愿者鲁少华走进“白鹭园”,发现林区已建起了观鸟棚、观鸟亭、观鸟台和观鸟游步道。鲁少华表示,林区还将设置展牌,图文并茂展示白鹭等常见野生鸟类,宣传爱鸟、护鸟知识。
责任编辑:何琴